三是个寻常数字,与中华文化结缘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三文化。中国古时候特别青睐三,古代分为三古,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统称为三皇五帝,朝中重臣叫三公九卿,历经三朝的重臣叫三朝元老,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叫三纲五常,最敬重的礼节叫三跪九叩,向先祖和神灵敬香须烧上三炷,父母亡故须守孝三年,房屋以横向三间、进深三排为常规之选,宗教和学术流派叫三教九流,科举考试时乡试会试殿试均取得第一名叫三元及第,立德立功立言叫三不朽,智仁勇三种品行叫三达德,向军队发号施令叫号令三军,三方强势对峙叫三足鼎立,主动退让回避叫退避三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同样的事不能多次反复叫事不过三,古代联姻须三媒六证,婚礼上新人须三拜,婚后第三天女子须回娘家,吉祥如意叫三星高照,生意兴隆叫财源茂盛达三江,结成生死弟兄叫桃园三结义,多次上门访贤叫三顾茅庐,关键时刻上门叫无事不登三宝殿。

断杼择邻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孟母三迁居处,选择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孟子的成长。用心良苦,出淤泥而不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孟母择邻、慈母择邻。用心良苦或者望子成龙吧。孟母三迁,用心良苦。断杼择邻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孟母三迁居处,选择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孟子的成长。

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后人用“孟母三迁”、“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断织之诫孟子的母亲用割断织布机上的纱,使机上的纱不能成布的损失来告诫中途放弃学业的儿子。后用这个故事告诫中途辍学的人。

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