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作家安德烈纪德曾说:历史是已经发生的小说,小说是可能发生的历史。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的代表作当尼采哭泣,正是小说与历史的结合,书中人物多来自于真实的历史,主角尼采,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布雷尔,则是心理治疗鼻祖弗洛伊德的老师。亚隆教授的初衷,本是写一本关于心理治疗诞生的教学小说,因为一直喜欢阅读尼采,他深切地感受到,尼采是一个如此孤独和绝望的人,也是如此需要帮助的人,尤其1882年在他生命的最低潮。
巧合的是,这部小说出版11年后,他才发现了尼采的朋友的一封信,信中督促尼采去找布雷尔医生治疗。这一历史事实恰好与此小说的虚构情节如出一辙。或许正是这种惊人的相似,或许是亚隆教授的深谙人性,小说读起来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似乎亲眼目睹了一场历史名人的相遇,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
1、《当尼采哭泣》读后感(1《当尼采在哭泣》以真实的人物虚构出心理治疗的推理故事。故事节奏紧凑,思维缜密,步步推进核心,看着两个主人公心中疑惑渐渐明朗,自己心理的一些问题也得到觉察。是一本很有启发的书呢。现摘抄部分内容如下:1、被别人关注,会为一个人带来多强的满足感啊。布雷尔深信,年老、死别、比朋友长命的痛苦,就在于缺少了被人关心的机会,过不受关注的生活,就是一种痛苦。
反观我自己,就因为童年时父母对我的关注太少而心存遗憾。毕业工作后就总有一种期望领导关注自己、指导自己的不切实际的幻想。)2、我的疾病属于我的身体,但是我的身体并不是我。我是我的病痛与我的身体,但它们不是我。二者必须被超越,如果不是在物理层次上,那就是在形而上学的层次上。(这段话还是比较难理解,我目前的理解是“我”这个整体除了肉身,还有超越身体的意识形态。
2、《当尼采哭泣》读后感死亡所至,我不在彼。我之所在,死亡不至。何忧之有?每个人都是不忠实的,每个人都无法踏出自己所处的历史框架,同样,也摆脱不了自己的经历框架。而每个人必须在承认这种限制的前提下,学会从远处观看自己。但,每个人又都是狭隘的,人们都无法踏出自己的思维方式,并试图用自我衡量世界。然而终其一生,从未观看到自己,却只看到了别人,而且还是自我以为的看到。
而最终却失去了自己最纯真,最原始的那张脸。每个人,每天都在活着,都在努力,都在前进,思考,或许这就是一场自我的人生旅行,自我提升,自我改善,亦或是自我陶醉,或者自我迷失,又或是自我救赎,我思故我在,思考,意志,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着各种各样的思考,思考无法逆行是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思考是无能的.,无用的。就像人死了,并不意味着存在没有目的,死亡的来临,并不意味着生命没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