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粽子文/王书海端午节的粽子是眼睛里看到的人是心眼里丝丝缕缕的意念有文字相牵连着跨越着时空一片自然的叶子里包裹着故事、文明和情感吃一口端午节的粽子啊故乡就蔓延开来屈子又行吟于江畔竞渡的龙舟成为时代的证明和告慰的答案景象总是叠加的爱与善生成于民间家与国薪火相传独特日子里的细节化作游子味蕾里的软糯和心怀里泛滥着的香。
1、粽子的来历和寓意一、由来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据考,许多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也与屈原毫无关系。比如粽子,最早文字记载出自许慎的《说文解字》,食粽子习俗早于屈原去世400多年。最开始吃粽子是在寒食节这一天,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之所以端午节要吃粽子只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定的一个说法而已。
相传,这些民俗活动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原是楚国三闾大夫、诗人,由于奸臣诽谤,昏庸的楚王不但不采纳他联齐抗秦的主张,反而放逐了他。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的国都。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2、粽子的来历关于粽子的故事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农历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江身亡。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以后,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江,祭奠屈原,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的由来。到了汉代建武年间,人们便以“菰叶裹黍(shǔ)”,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3、粽子里的故事粽子里的故事老奶奶家在树林里,她可会讲故事了,大家都喜欢听。一场大病后,老奶奶不能说话了,不能讲故事给小动物们听了,怎么办呢?于是,老奶奶开始用青青的叶子,白白的米包粽子。她把故事都包进了粽子里,谁吃了粽子,谁就会讲故事。叽叽喳喳,飞来了一只小鸟。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小鸟吃了老奶奶的粽子,肚子里马上有了故事,可小鸟扑棱扑棱讲不出故事。
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小猴吃了老奶奶的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可是猴子窜上窜下地讲不出故事,哩哩哩,哩哩哩,跑来了一只小狐狸。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小狐狸吃了老奶奶的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可小狐狸也不会说话,一个劲地叫:“哩哩哩”蹦蹦蹦,跳来了一只小兔子。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小兔子吃了老奶奶的粽子,肚子里也马上有了故事,可小兔子蹦蹦跳跳地讲不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