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还记得我们从小就熟知的凿壁借光的故事吗?我觉得这个故事的确不应该被得到推广,特别是孩子们。凿壁借光的故事是这样的:话说,汉朝有个名叫匡衡的小孩,从小刻苦读书,可是,匡衡的家里穷,晚上点不起油灯和蜡烛,于是,匡衡往自家的墙上,凿个一个洞,这样,隔壁富人家油灯的光,就透了进来,匡衡小朋友,通过这个方法,借了隔壁的灯光来读书。
就这个成语,其实我问过许多成年人,好多人脱口而出的是凿壁偷光。其实从准确程度来讲,把凿壁借光理解成凿壁偷光,一点都没有违和感。就在孩子们的理解中,我不相信所有的孩子都会把这种行为当做是一种借的行为。把这种行为理解为偷的孩子绝不在少数。而事实上,小小年纪就有这种行为的匡衡小朋友,的确是为自己未来的人生埋下了隐患。凿壁借光的匡衡,长大后怎样了?
1、凿壁偷光的故事?西汉时期,有一个人叫匡衡,他出生在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钱供他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习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勤奋好学,很想读书,但是买不起书,只好四处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会轻易借书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大户人家干活,主动不要工钱,只求主人让他看家中的全部书籍。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所以他通常要十天半个月才能读完一卷书。匡衡很着急,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诵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自家墙壁上透过来一丝亮光。他猛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是邻居家里的烛光从壁缝里透过来了。于是,匡衡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一点点把墙缝挖大,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些,凑着透进来的微弱烛光,匡衡每天晚上都能读书了。
2、凿壁偷光的故事凿壁偷光,汉语成语,拼音是záobìtōuguāng,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意思是:“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的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看,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功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